人口控化療飲食有哪些制:北京減壓進行時
  本報記者網路行銷 陳舒揚 發自北京
  實際上,北京進行新竹買房子人口控制已進行多年,在過去的實踐中,控制北京人口多受非議,被指是不現實的任務或走偏的政策。
  即便如此,在去年年底的十八屆三中新竹買屋全會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仍然提出“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而今年年初的“兩會”上,北京又啟動了新一輪的人口調控。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重申“市委市政府決心很大,堅決控制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北京市2014摺子工程中,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房屋二胎預期目標里包括“常住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新的一輪調控表示要“從源頭上”控制人口增長,控制產業發展和經濟規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過去用戶籍、居住證直接限制外來人口的公共福利、提高城市準入門檻,北京此輪調控尤其強調經濟手段,除了重申首都功能疏解、城市規劃優化之外,更加具體的“產業調控”、“以房管人”依然是重點。
  人口激進的十年
  於2月13日發佈的《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2114.8萬人,比2012年末增加了45.5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占38%。
  壓力主要來自流動人口,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告訴時代周報,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快速增長就開始被註意到。90年代末以後,流動人口增長更加迅猛。
  人口涌入大城市集中無疑可歸結於大城市資源集中,除了直接的經濟發展、就業需要的市場因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曾撰文分析北京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功能給人口帶來的壓力。他指出,北京集中了中央部委、黨政機關、軍隊等大量機構,在近年改革的推進中,機構的精簡、增設都會帶來戶籍供給,精簡出來的行政領導和富餘幹部,不僅不會離開北京,還會依靠原來的關係設立政府直屬的各類事業單位,繼續擴大編製招收新人,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變成北京的高端常住人口。
  同時,陳劍指出,1995年開始,高校持續大規模面向全國擴招,不僅在校生成倍增加,而且每年招收外省市大學生,近一半畢業後都滯留在北京,而當一個京外學生留京,5-10年之後,就能帶來一個家庭的人口。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十年裡最快的時候北京每年能新增60萬人。直到2011年以後,北京市人口增速才開始下降,近幾年每年少增加5萬人左右。
  北京城市規劃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近日向媒體透露,修訂方向將“從擴張性規劃轉變為約束性規劃”。
  不過,北京人口調控的目標仍然在多次修訂多次打破之後再次修訂,2015年常住人口總數的控制目標調整為2180萬。要實現這一目標,“十二五”後兩年常住人口只能增長65萬,除去每年20萬戶籍人口的增長,流動人口的增量必須控制在25萬。
  準入北京的制度
  北京早就試圖有所作為。2005年,北京市發改委就“十一五”規劃向市民問計活動中徵集產生的“三大民意”,“第一大”就是“減少低素質人員進京”,具體包括“提高雇佣外地人的成本,減少雇佣外地人的機會;家政服務及餐飲服務應由北京市下崗人員承擔,以及“提高生活成本,實行住宿限制,沒有達到要求的居民個人房屋不能隨意出租,從而限制低收入外地人進京”。這一消息被媒體刊發後引得一片嘩然。而在當年的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張惟英也提議“建立人口準入制度”,摒棄低學歷流動人口。
  具體開始對“低端”流動人口的清理從2011年開始。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大篇幅闡述人口控制目標和決心,當時提出通過“以房管人”、“以業控人”、“以證管人”、縮減進京指標等方面控制人口。2011年初通過的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對人口總量的調控”,“遏制人口過快增長”,以及“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佈局”。
  由此,北京在2011年以消除安全隱患為由,進行了一輪對“地下空間”的清理和整治。據當時媒體的估計,有近100萬的人口生活在北京的地下空間中,其中絕大多數為外來流動人口。
  與此同時,工商部門開始“對小百貨、小食雜店等17類業態提升審批准入”,“約涉及30萬戶商業主體、100萬名流動人口”。
  新一輪“堵”和“疏”
  “加強人口規模調控。從落實城市功能定位、優化產業結構、調控資源配置、加強規劃引導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控制人口規模的治本之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除了“對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進行人口評估和交通評價、水資源評價,研究建立與人口調控掛鉤的政府投資、公共資源分配機制”外,針對低端人口的“產業調控”、“以房管人”依然是重點。
  波及面最廣的或是“以房管人”。2013年開始的群租房整治可能將更猛烈。同年9月北京市就提出中心城區“堅決”停止新建商品住宅,嚴格控制舊城的新增規模,停止大拆大建。朝陽區也已表態不再大量建設商品房。
  而此前已多有討論的地鐵漲價和階梯水價、電價的執行,也以期通過提高生活成本,擠出一部分外來人口。
  從已經公佈的消息來看,“低端”產業及相關從業人口也將面臨一輪“遷移”。
  “產業調控”具體體現為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等商品市場的外遷。北京市規劃委表示,近期將重點啟動中心城小商品市場整治和外遷工作,其中“動批”已確定外遷,選址方案包含北京市郊和河北,今年上半年會確定遷址地。
  據悉,其他準備外遷的還有南三環外的大紅門批發市場和東二環附近的雅寶路批發市場。北京市委黨校教授曾憲植接受採訪時預計,隨北京批發市場外遷的外來人口或達50萬-100萬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不久前在受訪時稱,北京與河北已達成一項協議,北京將向周邊疏散500萬人。
  徐逢賢也對時代周報表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就有一批鋼鐵、汽車製造工業向天津濱海新區遷移,現在借助北京在南城興建新機場的契機,一些產業可能會向南郊遷移。
  “但如果不從市場思維來入手,難以達到效果。”曾在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任職、現為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的易鵬對時代周報表示,在他看來,必須通過市場方式,將北京過於集中的資源疏散到全國,將北京的全方位的功能分解到各地。
  居住證制度待出台
  醞釀已久的居住證制度仍未出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人口規模調控”的第四項即提出“做好流動人口基礎登記辦證工作,建設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推行居住證制度”。
  未來將實行的居住證制度不同於目前北京實施的工作居住證。流動人口辦理居住證,有望根據居住年限、社會保險參保年限以及納稅情況等,在教育、公共衛生、社保等方面享受階梯式的公共服務。居住證持有者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年限長短,與其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務的多少成正比,最終的發展目標是和戶口並軌。
  早在2012年4月,北京市政府法制辦有關負責人就曾表示,北京市居住證制度已經有了框架。此後,北京市多次表示將實行居住證制度,但至今沒有出台。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傑華曾表示,北京歷時多年未能實行居住證制度,原因之一是希望與國家層面的居住證制度頂層設計相一致;另一個原因是,對於居住證提供什麼樣的基本公共服務,各方的爭議比較大,延遲了居住證制度的出台;此外,基本公共服務相對應的公共財政測算和保障也沒有跟上。
  今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總隊總隊長劉濤在接受政務咨詢時表示,目前居住證相關政策正在加緊研究中,“最快有望年內出台”。
  輿論還關註的是,居住證制度是為了“管控”,還是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值得註意的是,“實有人口”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是在2012年,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並沒有強調人口規模的控制,而是提出“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以及“人口服務管理”,管理模式為“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y59oyzd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